发布日期:2022-10-16 浏览次数: 8
SiC功率器件凭借其高压、高频、高温和高功率密度的材料特性,在高效电能转换领域有巨大的市场。其中SiC MOSFET的发展最引人关注,可广泛应用于电源、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。
对MOSFET器件来说,栅氧可靠性水平是评测器件可靠性的重要部分。因此,SiC想要取代Si的应用,满足工业级以及车规级的可靠性需求,对SiC功率器件栅氧可靠性的探究是必不可少的。与Si材料相比,SiC材料具有更大的禁带宽度,因此2种材料的栅氧界面性质也有所不同,失效机制和检测方法也会不同。
TDDB(time-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)作为一种评测栅氧可靠性的实验方法,可以检测&评价MOSFET的栅氧质量,同时基于实验数据还可以建立栅氧使用寿命预测模型、栅氧不良品筛选模型等,满足器件的可靠性要求。
SiC MOSFET栅氧失效机理
对当前市面上满足高压应用的SiC功率器件来说,栅氧厚度普遍大于5nm,因此失效时不存在所谓的软击穿现象,为硬击穿。
其中,硬击穿的失效机理可分为内在失效(intrinsic failure)和外在失效(extrinsic failure)。
内在失效是由于固有缺陷导致的,即不存在任何外在缺陷,栅氧质量水平取决于材料本身(SiC/SiO2界面);外在失效是由非固有缺陷造成的,可理解为在SiC/SiO2界面处或SiO2内部,由于微观瑕疵或缺陷引起的失效。
关于器件早期的失效原因是内在失效还是外在失效,一直饱受争论。
关于内在失效的机理,存在部分猜想:
1) 早期失效是栅氧的内在失效造成的,是由于SiC/SiO2界面存在较大的Fowler-Nordheim隧穿电流。
对于相同电场,SiC MOSFET中的Fowler-Nordheim隧穿电流要比Si MOSFET高得多,因为SiC和SiO2之间的导带偏移小于Si和SiO2之间的导带偏移。
如图所示,在Si-SiO2界面中,导带偏移为3.2eV,而4H-SiC的导带偏移仅为2.7eV。二者在偏移量上0.5eV的差异使得相同电场下,4H-SiC/SiO2界面Fowler-Nordheim隧穿电流比Si/SiO2界面相应的Fowler-Nordheim隧穿电流大1.5倍。
然而,对于栅氧厚度为几十纳米范围内的器件,可以忽略这一点。对SiC MOSFET来说,Eox<3-5MV/cm时栅极隧穿电流可以忽略不计。因此这一猜想是不成立的。
网友评论
评论发表